病毒性肝炎与普通肝炎在病历上如何区别
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,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。目前公认的主要有五型,即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型肝炎。甲、戊型肝炎主要经粪-口途径感染,有季节性,可引起暴发流行,通常在3个月内、恢复健康,一般不转为慢性。丁型肝炎一般只与乙肝同时发生或继发于乙肝感染,故其发病多取决于乙肝的感染状况。乙、丙型肝炎传播途径较为复杂,以血液传播为主,无季节性,常为散发,感染后常转变为慢性肝炎,其中大部分可转变为肝硬化,少数甚至发展为肝癌,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。其中丁肝的发病率已有所下降,乙肝、丙肝的发病率居高不下,据统计,全世界有3.5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,亚洲和非洲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为8%~15%,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,50%~70%患者的病毒复制活跃,为慢性肝炎患者。全世界有1.7亿人感染丙肝病毒,中国为0.8%~3.2%。
1.临床表现
甲型肝炎潜伏期为2~6个星期,平均为4个星期。乙型肝炎为6个星期到6个月丙型肝炎的潜伏期较短期,期为7~33 天。急性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同时感染,其潜伏为6~12个星期;与乙型肝炎重叠感染,潜伏期为3~4个星期。戊型肝炎潜伏!15~75 天,平均为 36 天。
数天的黄疸前期症状:发热,极度乏力,明显厌食、厌油,顽固的恶心呕吐,上腹部不适、疼痛。病情在10日内迅速恶化并出现:a.黄疸迅速加深,血清胆红素每天增长17μmol/L 以上。b.明显出血倾向:如皮肤紫癜、注射部位大片瘀斑、牙龈出血、鼻衄,甚至上消化道大出血。c.肝脏迅速缩小,肝臭明显。d.肝性脑病:早期表现为性格改变、反应迟钝、定向力和计算力障碍,继之出现烦躁、谵妄、嗜睡,最后昏迷、抽搐、脑水肿和脑疝等。e.急性肾功能衰竭:出现少尿、无尿、氮质血症等。患者常在2个星期内死于脑水肿或脑疝等并发症。
②亚急性重型肝炎:此型又称亚急性肝坏死。临床症状与急性重型肝炎相似,但病程超过10日(2~12个星期)。
a.重度黄疸腹水型:以重度黄疸(血清胆红素≥171μmol/L)、腹水和明显出血倾向为特点。可无肝性脑病,或晚期才出现。主要死因是肝肾综合征、上消化道大出血(多在20日左右发生)、严重继发感染及颅内出血等。此型占大多数。
b. 亚暴发肝衰竭型:除病程超过10日外,临床表现酷似急性重型肝炎,以肝性脑病为首发突出特点,主要死于脑水肿或脑疝。此型抢救存活后,常演变成坏死后肝硬化。
③慢性重型肝炎:此型亦称慢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,是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重型肝炎。其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,而又兼有慢性肝病的临床特点,如肝肿大或缩小、脾大、肝掌、蜘蛛痣、食管静脉曲张等。患者以进行性黄疸加深和不断加重的腹水为特征,伴有皮肤及黏膜出血、重度乏力、水肿等,末期出现肝性脑病,常死于肝肾综合征、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。
(4)淤胆型肝炎:临床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。症见持久的深度黄疸,乏力,皮肤瘙痒,尿呈深黄色,大便灰白色。其体征有肝大,部分患者可有脾大。急性淤胆型肝炎在黄疸出现前可有发热、关节痛等表现,但消化道症状和自觉症状较轻。慢性淤胆型肝炎有时可在眼睑、面颊部、颈部、躯干部、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出现黄色瘤,并可出现维生素A、维生素D、维生素K缺乏的症状。本型黄疸可持续数月至1年以上,多数可恢复正常,少数发展成为胆汁性肝硬化。